标题图
国际听障摄影展背后:他们用光刻画无障碍的梦
2020-09-24 08:56 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公众号
过去8个月,张勇、黄建华等来自全国及港、澳、台等地的摄影爱好者四处采风,按下了千万次快门。摄影展中有一幅作品:光化作红色的流沙,轻薄飘逸。广州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建隆表示,“当人们搭乘地铁,也可以驻足一看摄影作品,这一展示空间将助力听障摄影师作品向900万乘客传递‘爱’和‘美’。”范宜涛对此表示,广州是全国最早实现残疾人免费乘车的城市,作为“全国先进助残集体”称号获得者,广州地铁集团对本次摄影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每一幅作品背后,都可以用心感受它们蕴含的力量和魅力。”张永安则表示,“未来,希望有更多像广州地铁集团这样的‘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国际听障摄影展背后:他们用光刻画无障碍的梦

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公众号

过去8个月,张勇、黄建华等来自全国及港、澳、台等地的摄影爱好者四处采风,按下了千万次快门。他们是听障人士,但在声音流失的世界里,并不妨碍用摄影艺术镌刻“永恒的瞬间”。

镜头对准在田间、在山野、在课堂,也在田径场上。目光不再是大好河山,而是聚焦到更关心,更热切的社会话题上——有轮椅上的芭蕾,手语课上的手指,视障人士的眼睛,竞速轮椅的残影,单脚的跳高……

这是一场通过艺术,向公众诠释残健共融的摄影行动。摄影师们的100幅作品,在2020年“沣标杯”国际听障摄影展暨“关爱残障”主题公益摄影展上集体亮相,展厅就设在了广州地铁2号线越秀公园站,展览持续至10月31日。

“提到残障人士,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障碍’‘残缺’。”广东省聋人协会会长范宜涛告诉记者,当光和影落在日常不容易被关注的群体上,展现的不再是“缺陷”。

在多方支持下,借助公共空间载体,这场“摄影展”给残健共融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用光画画

对张勇来说,“摄影就是用光画画”。

摄影展中有一幅作品:光化作红色的流沙,轻薄飘逸。舞台上一片黑幕,四位舞者舞动着光,舞动着流沙,成为镜头世界里孤独的主角,此刻瞬间的动感化作永恒。张勇表示,这是他的作品。镜头里,褪去了“障碍”的标签。

他喜欢这种感觉。张勇是一名听障人士,从小就用手语代替了说话,在广州市聋哑学校读书。13岁那年,他看到姐姐经常将大画幅胶片冲洗出好看的照片,心生好奇。“拿了一张放了几片树叶在上面,到暗房外意外曝光。”

“真好看,意外的有趣。”张勇回忆,那时自己就对摄影产生了兴趣。虽然在聋哑学校读到八年级时,直接去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设备科工作,但摄影也成为了他人生的一部分。

“聋人视觉好,拍出好作品有人会欣赏。”在张勇看来,残障人士需要融入社会,不只能口头呼吁,互相感动,“更要从标签里走出来”。那时,他参加广州市聋人协会的专题摄影学习,“深造”了三个月。

后来,张勇又参加广州电大残疾教育学院,学习数字媒体设计制作。一次次按下快门,让他不知不觉中精进了摄影的技艺,在全国省市摄影比赛中获奖达三十次,在医院工作期间更是负责起摄影工作。

大家提到他,想到的不是“聋”,而是“摄影师”:那时候的张勇也开始察觉到,“自己参加的社会活动增加了,大家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尊重”,这恰恰就是他期待的聋健共融。

“我喜欢拍风景人物。”为了拍出好作品,张勇将镜头对准了残疾人运动员的飒爽英姿。“有人担心残障是不好的一面,可我觉得没什么忌讳。”他不以为然,“在世界残障运动上,获奖运动员数不胜数。”

“我想从我的角度跟人们说明,有梦想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于是,张勇用光为运动员作画,定格、浓缩、再现:他觉得,人们过去把“障碍”看得太重,但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不服输。

风、力量、速度和梦想纷纷被镌刻出来。在“用光画画”这句诗意的表述中,“光”的意义对张勇而言并不生涩:它既指变幻莫测的自然光,也指追逐梦想的光。实际上,无论残障与否,所有人都沐浴在这道光里,穿越了漫长的岁月和偏见。

走出圈子

像张勇一样的摄影爱好者并不在少数。

他们拍下许多残障人士追梦的瞬间,期望突破社会的标签认识。“沣标杯”国际聋人摄影展创始人兼艺术总监、评委黄建华说,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残障人士很少有机会向公众展示他们的摄影作品,但摄影是他们的沟通方式之一。”

盲隔绝了人与物,聋隔绝了人与人。在他看来,听力受损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交流的质和量不同程度下降,加重听力障碍者的衰老和自卑,与人产生误会,引发猜忌,加重心理负担。

黄建华曾在深圳侨报担任摄影记者,2002年策划了“深圳、广州、香港、台湾残疾人摄影作品大型联展”,第一次尝试帮助残障人士出圈,大获成功,“后来我们也希望将这一模式持续推进。”

“摄影对于听障人士而言是一项无障碍的社会活动,同时也能推动健全人士和残障人士互相了解。”黄建华说,为此他找到了曾采访过的友人企业家沣标总裁邓志华,“对方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全力支持。”

2012年,国际听障摄影展成为为数不多的全国性残疾人文化品牌活动,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提供技术支持;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摄影展开始每年举办一届,成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共同建设的公益项目。

邓志华也认为这是一件颇有意义的大事,无论是评审会和布置展览,还是出版获奖作品册,都亲自率领团队协助执行。他告诉记者,“这就是一场听障摄影师的盛会。一年年办下来,也带动了很多人参与。”

令黄建华记忆尤为深刻的是,企摄协(深圳)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团体会员单位,前年,经中摄协批准同意率先成立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残疾人摄影委员会,企摄协(深圳)创始人、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向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聋残摄协负责人颁发了委员聘书。

“那时,1360名听障、肢体摄影爱好者免费加入了该协会并领取会员证。”黄建华说,大家在各地景区出示证件就能顺利进行各类采风创作活动,“很大程度激发了听障摄影爱好者的积极性。”

广东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永安也在2020年摄影展首展上表示,艺术是一种无障碍的世界语言,这场活动促进社会融合发展,让社会更加理解、尊重、关心、关注残疾人,让残疾人更有尊严、更充分地融入社会。

向公众亮相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沣标杯”国际听障摄影展开始了进一步“突破”。

“沣标杯”国际听障摄影展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届影展征集阶段历时8个月,分设听障组和社会组两个组别,共收到来自全国及港、澳、台等地来稿11000余幅作品,经过专家评委会审议及网络公示后,共有100幅作品入展。

记者了解到,展览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指导,中国聋人协会、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共同主办,入选作品从光和影的角度出发,从平等的视角观察每一个梦想,原来“残疾”并非横亘在残障人士与梦想之间的横沟悬崖。

据悉,全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其中听力残疾人有2000多万,当中不乏文化艺术的热爱者和追求者。该展览组委会认为,摄影艺术刻画了永恒的瞬间,它集中反映了人类对世界、对自然、对社会的敏锐感受和深刻洞察。

如何让听障群体的摄影作品以及每一幅作品所表达的“残健共融”观念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个新的思考点。有意思的是,记者了解到,今年摄影展选择在广州地铁2号线越秀公园站首展开幕。

“这将让残障人士有更多机会向公众展示他们的摄影作品。”广州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建隆表示,“当人们搭乘地铁,也可以驻足一看摄影作品,这一展示空间将助力听障摄影师作品向900万乘客传递‘爱’和‘美’。”

范宜涛对此表示,广州是全国最早实现残疾人免费乘车的城市,作为“全国先进助残集体”称号获得者,广州地铁集团对本次摄影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在他看来,这又是社会多方合作助残的一次新探索。

“每一幅作品背后,都可以用心感受它们蕴含的力量和魅力。”张永安则表示,“未来,希望有更多像广州地铁集团这样的‘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苏赞 林琳 李天研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莫伟浓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莫伟浓(部分图片、视频素材由受访者提供)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梁意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