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应推动中国企业参加全球价值链国际合作
2020-07-08 11:34 原创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近日在线上举行。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在演讲中指出,在逆全球化现象下,中国应该积极推动由中国主导的新一轮的全球化的规则或者构建新一轮全球化的规则,推动中国企业积极参加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合作与治理,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

黄群慧1.png

黄群慧说,当前,安全问题导致交易成本扩大,企业的交易边界就应该回收,而如果发生技术进步,比如创新、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企业边界就可以扩张。考虑到当前的变局,交易成本受到疫情冲击、中美贸易摩擦和技术不确定性的共同作用,可能会发生变化。从长期角度判断,对于企业和整体经济而言,效率导向仍然是支配的因素。无论是疫情,还是贸易摩擦,长期都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只有效率导向原则是具有可持续性的。坚持追求效率导向是经济学赖以生存的根本逻辑。
黄群慧说,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坚持追求效率导向可能会受到很多冲击。上一轮全球化由效率逻辑主导,中国遵循了这种逻辑,因此在经济效率上有了很大进步。当前全球化规则的变化,还有疫情的影响必然使经济效率受到很大冲击,但这并不能改变企业和经济活动追求效率的逻辑。为什么安全问题这么大,还要坚持改革开放?因为我们追求的还是效率。冲击是短时的,我们还是要通过创新来提高效率,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还是要改革和开放,追求全球化的逻辑。我们应在全球治理中更有作为,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等,这其实是积极主动迎接全球大变局的视角。对供应链、产业链而言,就应继续基于效率导向来布局,来适应这种大变局。
疫情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冲击应从以下方面应对:
第一,要对产业按特性分类,考虑冲击的异质性影响。比如按技术管理特性分类,例如化工类的属于生产流程式的产业,这种产业本身受疫情冲击并不是太大,因为它的生产流程是不间断的,但会受到供给冲击而间断。还可以基于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进行分类,比较典型的是离散型的划分,将汽车、家电、服装等行业按照技术含量进行分析。应基于产业本身的特性对供应链、产业链做分类管理,短期内由政府针对性地出面恢复供应链,推进全球供应链的调整。
第二,不仅要调整产业链和供应链以应对冲击,还应主动把握机会,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今年9月份中央提出“产业基础再造”,这是很关键的,包括工业基础的零部件、基础工艺、原材料等等最根本基础的工序,无论从产业链、供应链角度还是全球竞争态势角度分析,中国当前最缺乏的就是这方面的产业基础能力。
第三,应考虑数字化技术对中国供应链的影响。数字化技术能够直接对接产需,降低协调成本,也能增加产业链的弹性,促进供应链快速恢复,因此,要提高数字化的水平。其中,尤其是要注重提高龙头企业或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借此调动整个供应链,使供应链比较完整,提升供应链弹性。要抓住核心企业、提高数字化水平,支撑这两点的供应链金融也很关键。
第四,WTO规则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个变化也是一种机遇。在逆全球化现象下,我国应该积极推动由中国主导的新一轮的全球化的规则或者构建新一轮全球化的规则,推动中国企业积极参加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合作与治理,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包括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尤其是推进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等等。这既有利于产业链、供应链受疫情冲击后的恢复,又有利于供应链、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在未来全球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肖欢欢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肖欢欢、冯秋瑜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肖欢欢、冯秋瑜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蔡凌跃


createtime=1594179264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