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中国产业链集群要进一步升级
2020-07-08 11:34 原创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近日在线上举行。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刘志彪在演讲中支出,疫情蔓延中全球产业链从短期来看可能对中国可能是有利的,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情况则不一定。要看到。的全球产业链变化趋势可能就是朝着内向化演化。过去跨国公司奉行的全球化理念是把全世界当成自己的工厂来经营,把全球市场当成自己的牧场,这种理念今后可能会发生变化。跨国公司可能要在考虑经济效率的同时,也会把追求产业安全、自主可控作为空间配置产业的重要标准。

刘志彪2.jpg

因为过去的全球化是跨国公司主导的,未来全球产业链会不会发生变化,也要看跨国公司本身的理念和行为规则的变化,如果看不到这个趋势,我们就很难进行正确的判断。从美国重新塑造全球价值链的目标来看,未来全球产业链会发生内向化的变化。中国所参与的全球产业链未来会朝两个方向进行演化:一个方向是从纵向来看,全球产业链趋于缩短,原先分包给不同国家和企业进行生产,以生产工序、环节为对象的纵向分工体系现在可能要适度收回,某些环节可能要收回到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生产,结果可能就是一个企业内部包含不同的工序、环节。这样的分工是逆“产品内分工”的行为,是一种纵向一体化的倾向,而不是纵向非一体化。这种纵向一体化可能并不符合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原则,但是符合缩短供应链,使产业自主、可控的要求。
另外一个趋势就是横向分工上趋向于区域化集聚,原先被分拆到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工序和环节,在回缩过程中需要落实在具体空间上,落实到一个国家或者若干临近国家边界线上进行生产。如汽车零部件生产回归美墨加自贸区,这样的趋势将推动特定区域当中形成产业空间集聚化。
刘志彪认为,产业链内向化的趋势可能会损坏国际分工的利益,但是它可能有利于提高经济安全度,这是一个矛盾。为了解决效率跟经济安全的矛盾,我们进行推演跨国公司可能会把纵向分工的格局,安排在一个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当中,或者采取纵向非一体化的形式,把生产工序和环节交给集群中不同企业进行生产,从而使得产品内分工集中在比较狭小空间中进行。如果这个趋势成立,疫情后全球产业链演化结果,一是形成全球产业链集群;二是跟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模式形成相似性。
中国产业集群目前总体上讲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表现在集群中领头企业大部分是跨国公司,不是中国民营企业;生产环节大部分是低端的加工制造,而不是价值链的高端。这也决定了中国目前的全球产业链集群还不是高端的形态,竞争力上还是有点问题,所以未来全球产业链集群的竞争,重组的趋势意味着未来中国产业链集群要进一步升级,以过去产品内分工为主转向集群分工为主。这是一种新的全球产业分工的形态和水平,一种新的均衡,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国企业必须要对这个做好充分准备。
对于国家来说,政策上可能要重点支持全球产业链集群的发展,主要有几方面:一是营造专业化服务环境,加大产业链招商手段,实现引资。二是以强化专利战略,密集研发投入为手段实现技术赶超,建议各产业集群政府机构牵头,一方面产业链集群中寻找本地集群中的关键技术环节的缺失和瓶颈。另一方面,用好国家花费巨大资金建立起的全球专利库数据。三是依托国内大市场实现市场强链。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肖欢欢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肖欢欢、冯秋瑜通讯员冯凯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肖欢欢、冯秋瑜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蔡凌跃


createtime=1594179294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