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
学习笔记|抓紧补短板 堵漏洞 强弱项
2020-05-25 06:55 广州日报客户端
摘要:市委党校教授与广东代表委员热议公共卫生体系

编者按:

2020年全国两会开幕,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报推出《学习笔记》专栏,组织代表委员第一时间学讲话、谈体会、说落实、讲成效。

5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本期《学习笔记》, 我们特邀市委党校教授王超围绕“公共卫生体系”主题和代表委员一起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

总书记重要讲话摘录

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责任。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慎终如始、再接再厉,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

要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加强社区精准防控,扩大检测范围,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5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

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辅导员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王超

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现代制度体系建构和成长的过程。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当前,不断巩固和拓展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坚持人民至上,确保安全健康。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疫情防控,关系千家万户;平安健康,皆是人民期盼。唯有真正按照“第一位”要求找差距、补短板,不留死角,不埋隐患,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宗旨意识转化成为民行动,将预防关口前移,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及早研判风险,把各项防控措施落细落小落实,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才能更有效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布好“隔离带”、穿上“防护衣”。

坚持联防联控,夯实基层基础。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补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短板,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牢织密第一道防线,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

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行为。每个人都是公共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个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源自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必须要强化风险意识,把预防为主的理念落到实处,从影响健康因素的前端入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特别是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把疫情发生以来形成的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良好社会风尚和健康文明做法推广开来、坚持下去。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段宇飞:

非典经验助抗疫 信息披露添动力

总书记强调,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慎终如始、再接再厉,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当前,广东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但疫情风险仍未解除。经济体量大、人口数量多、对外交往程度高,决定了广东疫情防控难度更大,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反弹。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广东认真汲取抗击非典疫情的经验,始终保持高效预警监测机制,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和严格的执行力让广东在这场战“疫”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疫情期间,广东是最早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省份,这种信息透明度对增强人民群众抗疫的信心,对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控起了很大作用。直到目前,广东省已连续举办61场新闻发布会。我们也出台了各类指引100多个,对公众做好日常防护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另外,广东作为湖北劳务人员的重要目的地,我们既要防止重点地区的疫情输入,又要有序引导人员返粤返岗,既要防止疫情扩散反弹,又要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把两难化成两全。

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周海波:

医疗资源优布局 专科医院拓规模

“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责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要针对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暴露出的薄弱环节逐个击破、解决问题。

在我看来,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采用“平战结合”模式,加快规划和完成传染性疾病专科医院标准化建设,根据常住人口数量和地域分布建设传染性疾病专科医院,并留足必要时快速建设成方舱医院的场地,平时按照综合性医院运行,作为防疫培训和演练场所及区域防疫物资储备分中心,一旦有重大疫情,立即清空,收治传染性疾病患者并建成方舱医院收治轻症传染性疾病患者。除此之外,还应在综合性医疗机构中建设标准化感染性疾病专科病房和门诊,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公共卫生应急医疗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肖胜方:

设信息直通机制 提上报响应速度

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意识和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意识。

我发现,在发生突发性传染病、重大或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时,“层层上报”“逐级审批”式的报告机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直接影响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速度。虽然突发事件应对法设立了“越级上报”制度,但在相关条例中缺少对越级上报机制的落实规定,造成上述条款无法发挥相应作用。

因此,我提交了关于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议案,建议对现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不足之处应尽快予以修订,为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提供法治保障,特别是有必要增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直通机制,避免因分级管理、逐级上报的机制影响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

提升疾控战斗力 培养专业型人才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提升疾控体系“战斗力”指明了方向,让致力于公共卫生事业的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满怀信心。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如何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在实践中,我们建议建立独立运作的国家级公共卫生管控常设机构和科研基础平台,由平台从专业角度明确相关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应急职能,并对提高其应急能力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理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建设思路;同时推动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建立独立运转的“国家—省级—地方”三级公共卫生管控体系,并利用树型网状结构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国家与各级地方机构之间资源和信息的互联互助。

同时,我们正加快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促进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试点院地(医学院校、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三位一体)共建模式,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的专业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陈怡霓:

研判风险很关键 决策需专业支撑

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一个环节不漏地织好公共卫生体系这张网。

目前海外每日新增确诊新冠肺炎病例数还在不断上升,如果他们在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发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警告后,能够及时准确地作出风险研判,现在的局面可能就大不相同了。在我看来,在可能发生的未知疫情被临床发现后,及时准确研判风险并逐级上报拉响警报是防止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关键一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研判风险不是单一的专家行为,也不是单一的行政行为。回顾我们近十几年的疫情防控经历,我认为我们广东广州善于充分发挥专家团队和医务人员的专业支撑作用。从抗击非典到新冠肺炎疫情,各级领导在担当靠前的同时,第一时间成立相关领域的专家组,在风险研判、应急响应、防控策略等环节充分听取专家团队的意见建议,进行综合研判后再做出科学行政决策。我认为这种风险研判态度和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

医疗储备要备足 信息共享防突发

总书记指出,要抓好《关于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组织落实。我对此深表认同,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制度正在成为国家关注的重要议题,相信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努力下,也将变得更加完善。

我认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依法落实好医疗物资储备的主体责任,确保医疗储备物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之需,合理规划医疗物资的储备区域,在重要交通节点(高铁站、机场、港口等)适当提高物资储备规模以应对遇到春节、封城、封路、缺乏生产力等特殊情况下的快速响应。同时,要加强医疗物资储备的管理。通过网格化方式设置生产点,合理安排生产原材料的储备,使用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做好医疗物资的生产、采购、入库、出库、保管、维护、动态更新等全方位管理。

此外,我认为还应建立医疗物资储备信息共享平台,通过科技手段在平台中设置突发防疫板块,实现突发疫情医疗物资保障一键启动。

专题统筹:王晨阳、刘文亮、吴绍锋
采写统筹:廖靖文、龙锟、申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冬梅、申卉、何道岚、魏丽娜、廖靖文、何雪华、肖桂来、龙锟、刘冉冉、贾政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冬梅、廖靖文、申卉、苏俊杰、魏丽娜、杨耀烨、骆昌威、龙锟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传凌

createtime=159036826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