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
广州国际文学周开幕式暨叶嘉莹《掬水月在手》文学纪录片全球首映式隆重举行
2019-12-15 21:26 原创
摘要:文学周将围绕“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两大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12月15日下午,

2019广州国际文学周开幕式

暨叶嘉莹《掬水月在手》

文学纪录片全球首映式

在广州图书馆举行。


本次国际文学周

由中国作家协会指导,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广东省作家协会、

广州市文联主办。

文学周将围绕“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两大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广州国际文学周开幕式暨叶嘉莹《掬水月在手》文学纪录片全球首映式”、“花城国际诗歌之夜”、“澳门文学的光荣与梦想”、“国际版权交流会议”等活动。 

本届广州国际文学周邀请到了吉狄马加、邱华栋、张培忠、张柠、马原、周晓枫、刘邦庆、梁鸿、纽都然·杜门以及来自主宾国韩国廷善、李文烈、赵京兰、高炯烈等大批文学名家齐聚花城,举办精彩纷呈的文学活动,12月将成为广州的“文学月”。

在开幕式上,广州市文联主席李鹏程向韩国作家赠送了《广州以什么影响世界》一书。

韩国主宾国阵容强大

中韩文学对话启动

文学周继承了首届开设文学主宾国的活动格局,邀请了韩国作为本届文学周主宾国。主办方邀请到的主宾国嘉宾阵容强大,韩国国民作家李文烈、当代中韩文学交流奠基人之一洪庭善出席,洪庭善教授曾获中宣部颁发“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以李文烈、洪庭善为代表的韩国文学家将在文学周中与中国作家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对话,互相介绍两国文学创作、翻译出版等情况,向广大文学爱好者展现中韩两国文化的魅力。

 

通过广州国际文学周这个平台,韩国作家代表团将参加“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中韩作家花城对话”“2019花城国际诗歌之夜”、“新时代·新景象·新发展——中韩文学交流研讨会”“心灵的力量——国际诗人花城对话”等主题活动,与中国作家和读者面对面探讨文学的奥秘,促进中韩文学交流发展,为两地凝聚更多的文学共识。

 

北上广首度进行城市文学对话

建立京沪穗文化交流机制

在本届文学周中,北上广三城首次以文学为名进行城市对话,刘庆邦、梁鸿、唐颖、周嘉宁、张欣、王威廉等北上广作家代表齐聚一堂,展开碰撞和对谈。城市的文学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魅力,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让城市更加有文化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保存城市文化记忆。

三地代表作家将共同为推动北京、上海和以广州为文化中心地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文化创新发展建言献策,并借此契机,建立起文学交流、创作出版、人才培养及宣传推广方面的长效合作机制。

 

此次北上广城市文学对话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既是发挥北京、上海的文化引领性和辐射性,也是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三城进行文学对话,将推动北京、上海和以广州为文化中心地的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文学、文化的合作,携手建立起三座城市长期的文学交流机制,推动南北文化交流,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国际版权交流会议举办

促进本土版权扬帆“出海”

作为本届文学周的重磅活动,国际版权交流会邀请到了国际版权人米拉·艾哈迈德、欣然,韩国兰登书屋董事长梁元锡,广州各大出版社出版编辑以及本地作家学者出席。

会议聚焦国际版权交流合作,介绍研讨在版权保护、版权开发代理方面的举措和经验。版权会议还将集中推荐本土代表作家作品“出海”,搭建文学版权交流的南方基地。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学翻译与交流传统。版权贸易与版权合作在文学翻译与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文学作品是各国和地区文化交流中最受欢迎的作品类型。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可以演绎出影视、戏剧、游戏等很多作品形态,通过多种载体、形式、方式、渠道、媒介去传播、去消费。

 

本次国际版权交流会议将为本土作家与国际版权人、出版机构牵线搭桥,透视版权交易和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是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政策落实的集中体现,也将为推动版权事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认为,欧阳山的《三家巷》写的是革命时期的广州,秦牧的《花城》写的是建设时期的广州,章以武的《雅马哈鱼档》写的是改革开放的广州,张欣的系列都市小说写的是新时代活色生香的广州。广州文学成为广东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重要一脉,越来越受到粤港澳、海内外文学界的关注和肯定。


粤港澳作家齐聚

讲述澳门文学的光荣与梦想

今年是澳门回归二十周年,本届文学周在暨南大学特别策划了澳门文学专场活动。澳门作家代表林中英、廖子馨、黄文辉等在暨南大学与香港作家周洁茹、广州评论家蒋述卓、申霞艳展开对谈,以文学为纽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融合,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风采。

在回归的二十年间,澳门和内地都呈现出无数的经济奇迹与社会新气象。文学作为一个时代最直接、最完整的记录载体,是这段波澜壮阔历史最好的见证者、叙述者与传播者。

同时,文学也是一块心灵阵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互通情感,相识相知,才能建设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才能有力地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

此外,通过广州国际文学周这个平台,粤港澳作家还将在多场读者见面会、文学研讨会中展开对话、探讨,更加密切联动与深度合作。文学周将团结粤港澳文学人士和文学机构,与广东作家代表深入交流三地之间的文学现状、文化共识以及未来走向,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发展以及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文学服务。

 

广州本土创作力量集中呈现

本届文学周的一大特色还在于集中推荐广州作家作品,全方位服务本土创作力量。主办方在文学周开幕式中放映了微型文学宣传片《在花城写作》,从秦牧先生的散文名篇《花城》开始,梳理了花城广州与文学的不解之缘。

广州乃至大湾区的文学繁荣,少不了与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作者进行创作探讨,与不同的文化引领者进行互鉴与学习。文学周密集举办了“国际版权交流会议”以及多场“花城对谈”活动,张欣、王威廉、陈崇正、郭爽、阿菩等广州作家代表将与来自国际、北上、港澳的作家深入交流,向他们推介广州本土的优秀文学作品,助力广州文学创作力量整体性地在全国乃至国际平台上交流、推广,最大限度活跃了广州的文学创作氛围。

 

叶嘉莹文学纪录片

《掬水月在手》与观众见面

今年适逢叶嘉莹先生回国执教40周年,作为中华古典诗词的吟诵人和传承者,她一直以弘扬中华诗教为己任。这部由广州出品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文学周开幕式上与广大文学爱好者见面。

 

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流中,扮演承先启后、沟通中西的重要角色,既是求知若渴的学生,也是桃李满天下的老师。叶先生肩负传承诗词的使命,诗词也给予她抗击生命苦难的力量。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她,期望能将这份力量传递给下一代。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以古典文学诗词大师叶嘉莹的一生,及其创作和崇高的教育理念为主轴,弘扬中国诗词深度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该片在全球多地拍摄,意在不止追随叶嘉莹的生命轨迹,更随着中国古诗词的发展脉络,重塑中国古诗词意境。

 

全城联动:文学一致行动人

广州国际文学周除了开幕式、“花城国际诗歌之夜”“国际版权交流会议”等重大活动外,还将于12月期间,在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购书中心、方所、学而优书店等广州的文化地标性场所里举办数十场作家见面会或文学研讨会,大学和书店成为“文学一致行动人”,共同营造城市的文学氛围,为公众读者提供精彩的文学大餐。这些活动大多向广州市民免费开放,大家可以近距离地欣赏文学大师的风采。同时,文学周将通过线上传播,与各线下活动呼应,实现全城联动的文学嘉年华,打造新时代“文学之城”。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吴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吴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吴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刘丽琴




createtime=1576474716365